1.千户苗寨什么季节去最合适

2.苗寨风情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图片_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

还请楼主实地考察

雷山苗民造屋,都以修建吊脚木楼为主。纯木质结构,各寨民宅,大都于半山腰与偏坡间修建。延续唐宋以来风格,各代又有所改进,自称格局。苗民多以支系家族聚居,以团结共同防备其他对抗实力的侵扰,且多聚居山区,宅基地势有限,大多就地砌基,傍山而建,其屋半边着地,半边吊脚,即有不占地之优势,又具突兀之威,美观大方之感。大小寨子,顺坡而居,层层叠叠,屋脊鳞次栉比,十分壮美。

修建吊脚木楼是十分讲究的,有修成四角天井式或三方联立式,自成天井口格局,颇见大气。一般的吊脚木楼,有四排三间或五排四间,各间宽敞,人居舒适。畜棚禽舍,一般都设在房侧或房后,也有用楼脚围棚立圈作饲养畜禽,既方便管理,又干净卫生。有的人家还在房后房边建起一小栋专门囤装粮食的谷仓,有的利用吊脚木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白天晒些谷物或蔬菜,晚间还可纳凉休息。

凡盖瓦的大屋房顶,屋檐造型十分讲究,有的屋脊用瓦片搭成一双对称的飞禽形象,或放上数只泥塑飞鸽。有的能工巧匠,将屋檐锯成波浪形状的长板托起,檐底瓦和托板都涂白灰,使其轮廓分明,分外醒目。大多房子的所有吊柱之头都凿成齿轮图案,以图装饰木楼,别具风格。有的以3间正房再搭一个或两个偏厦。总是配建对称、高低合度。一栋房屋的围周面积是90至150平方米,两头外间内房及偏厦的楼上楼下作卧室,也有用作厨房的,中堂是迎客间,摆长桌请客的用餐间,也是各家生活活动的主场地。

吊脚楼建筑,最讲究的还在中堂间边也是前檐下中部方位上,装上长3米到3.7米的靠背栏杆,栏杆设置形式十分讲究,整座房屋能因栏杆造型风格而生色。一般栏杆作凳高于足下楼板39至45厘米,拉杆高度在39至66厘米,栏杆是27至35条三指宽形如弯月的小方条,以6.6至10厘米间隔排列上下凿孔对接固定,小条上方扎在直径20厘米左右的棱角横柱上,坐凳厚板在5至7厘米,宽30至35厘米。靠背栏杆下是平板精装,干净清爽,气派不凡。

含吊脚木楼在内的苗家古老民宅建筑,各寨均有能工巧匠,有些工匠是祖传了若干代的。新房奠基或砍伐首根建房使用的树木,请造房下墨线之主匠,都择日而行之。立房时间更是讲究,一般在打米过后过苗年期间秋冬时间立房,都择吉日以图日后吉利。有的村寨修造新房选择中柱时,必须是向阳山的杉木、且木真、不断尖。居宅朝向,也有讲究,有坐南朝北,有坐西朝东,如有临近水域之房,不能横栏水向,房门对凹冲,不对山脊,在房的背脊也不能有凶山巨岩,等等。

千户苗寨什么季节去最合适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雷山县城36千米,距黔东南州州府33千米,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西江千户苗寨主要景点有西江苗族博物馆、鼓_头家、活路头家、酿酒坊、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观景台、噶歌古道、田园观光区等。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8月显示,西江千户苗寨为4A级旅游景区。

苗寨风情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最好的季节,应该在5月、6月、7月春夏相交之际,因为这个时候天气不是特别热,而且游客也不是特别多。

在这几个月份来到千户苗寨旅游,可以感受到苗家古朴的民俗风俗。另外,也可以在1月份左右来旅游,因为这个时候会举行大量的活动。

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

西江千户苗寨主要景点有西江苗族博物馆、鼓_头家、活路头家、酿酒坊、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观景台、噶歌古道、田园观光区等。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被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依山错落,次第鳞比。 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理念的改变,西江当地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居住吊脚楼,也无兴趣学习相关营造技艺,吊脚楼建造匠师后继乏人。吊脚楼营造对地质、木材有一定的要求,建成后防山体滑坡、防火的任务较重。因此,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技艺文化的延续和实物保护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