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

2.《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

3.望洞庭古诗原文及翻译

4.遥望洞庭的古诗

5.望洞庭的古诗诗意望洞庭古诗译文全文

望洞庭古诗_望洞庭古诗拼音

1、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2、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

望洞庭湖的古诗有:

1、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龙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2、送梁六至洞庭山,张悦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译文: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无法靠近,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刬去君山好,平湖湘水留。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译文:如果能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巴陵的美酒饮不尽,让人们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古诗的来源

1、古诗源远流长,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歌和祭祀诗。古诗最早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扬和传唱各种歌谣、祭祀诗和咏史诗。这些早期的诗歌作品以歌颂自然、描述生活、纪念祖先等为主题。

2、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古代的诗歌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裁和风格。在先秦时期,如《诗经》就成为了最早的记载诗歌的文集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雅颂、大风、小雅等类型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与风俗。

3、到了唐宋时期,古代诗歌达到了巅峰,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以及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都是古代诗坛上的杰出人物。

《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古诗如下:

1、前两句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赏析: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月光下,湖光和秋月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精辟的比喻,将洞庭山水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后两句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种美妙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千里洞庭的安宁温柔的氛围。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刘禹锡的简介

1、生平经历

刘禹锡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来,参加了讨伐叛变的藩镇李按时之乱,并写了《平李录》战歌作品,表现出了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勇气。

刘禹锡主张革新,对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所不满。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深入了解民情,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诗歌中有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

2、文学成就

刘禹锡的诗作具有豪放激昂的风格,内容丰富多样。诗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历史方面,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刘禹锡的诗歌在当时备受赞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传承,被后人称为诗豪。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被后人收入各种文集和诗歌选本。

3、影响及评价

刘禹锡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诗歌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具有豪放激昂的风格,内容丰富多样,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望洞庭古诗原文及翻译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贬逐南荒,多次交往于洞庭湖畔。把君山比银盘青螺,构思精巧,与雍陶《题君山》“一螺青黛镜中间”、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银山堆里看青山”异曲同工。

和谐

洞庭山 君山

译文:

秋夜,湖水的波光和明亮的月光相互辉映,湖上海不扬波,水面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远望洞庭中的君山和湖水一样青翠,好像白银的盘子里一颗青色的`田螺。

[解释]

一、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二、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三、潭面:指湖面。镜未磨:昔人的镜子用铜制造、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好像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明白。两说均可。

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要是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形貌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意见意义。

四、白银盘:描述洞庭湖。青螺:一种青玄色的螺形的墨,现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描述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 刘禹锡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要是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形貌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意见意义。

遥望洞庭的古诗

望洞庭

刘禹锡〔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望洞庭的古诗诗意望洞庭古诗译文全文

遥望洞庭的古诗如下:

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这首著名的风景诗,是刘禹锡在月夜下远观美丽的洞庭湖时写的。描绘出秋天的夜晚,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那样澄澈而碧绿,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一个“和”字巧妙地表现出水天一色、山水交融的美好画面。而“镜未磨”三字却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辽阔的洞庭湖,在风平浪静安宁温柔时的静美,在月光下显得是如此别具一格。“遥望洞庭山水翠”,从色彩上写出远望湖中青山倒影的美丽。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巧妙的比喻,把浮在水中的山,比作放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从侧面写出了洞庭湖浩浩荡荡的壮阔气势。

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色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使历代著名文人为之倾倒。洞庭湖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极为丰富,它还是楚文化的摇篮。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1、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2、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望洞庭》的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