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柱山风景区牧羊河索道_安徽天柱山索道简介

中山。位于天柱山的腹地。由混合花岗岩组成,有多峡谷分割,危崖环境。它们海拔大于1000米,比高大于600米,以天柱峰为最高,海拔1488.4米。

组成中山的混合花岗岩,水平、垂直和斜交节理尤为发育,且组别和疏密程度多变。绝顶和山腰,常年气温徘徊在0℃左右的时间最长,水在节理逢隙中,液态、固态频繁变化,从而使岩体不断碎裂、崩解,形成了各种争奇献异的石象分布。105°——285°,155°一一335°两级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加上外力作用沿垂直节理强烈切割,使天柱峰孤峰兀立,陡如层塔。绝顶附近垂直密集,又经外力作用的雕琢,形成含苞待放的莲花峰。垂直节理切割,加球状风化,造就了仙鼓峰。与仙鼓峰相映成趣的鼓棒石,则是沿85°——265°和175°——355°二组垂直节理发育的鬼斧神工。顶部岩石被水平节理切割,巨石巍列三台,形成了三台峰。飞来峰则是顶部巨石被水平节理从边缘向内横切,使之远看宛如天外飞来一石,冠于峰顶。仙鼓峰腰维妙维肖的蜒蚰石,是160°——340°和间距为2~3米70°~250°二组垂直节理发育的绝妙佳作。还有飞虎、天狮、麟角、五指、仙拳、石榴、天池……诸峰都因峰顶石象而得名。

飞来峰东南侧、石印峰的两侧是一深切狭窄的箱状谷地。上方山峰岩石为各组节理切割,在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块、巨岩。它们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了频繁的崩塌现象,坠入谷中,错落有致,这就形成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谷。

天狮峰西南坡腰,地处中山边缘。这里汇水面积大,流水下切特强,沿节理形成的沟谷不断扩展,山脊宽度不断减少。再沿脊部节理密集处,发生流水切割和重边崩塌作用,形成了如拱似虹的穿崖,这就是天柱山上一绝——“鹊桥”。“恐龙汲水”的成因与“鹊桥”雷同,只不过是竖形穿崖。

“天柱晴雪”的成因与晴雪岭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有直接关系。这里由长石为主石英含量相对减少的混合花岗岩组成。位于中心地带,岩石湿润,有利于水对岩石的作用。加上太阳辐射强烈,日夜温差较大,使岩石表面层层裂开,逐渐松散成砂层。晴雪岭顶部坡度不大,砂层不易下滑,堆积成丘。

低山。海拔500~1000米,比高400~600米不等。与中山相毗连的低山由混合花岗岩组成。南部贺家畈、吴宕一带与丘陵相连的低山,则由二长片麻岩组成。石龙、天书、降丹、天蛙诸峰与中山形态相同,呈陡坡峰林。这一区域也有石象分布。猪头石、混元霹雳、飞雁石、麒麟石、木鱼石、船石等巧石纷呈。

玉镜山、驾雾山等,山势逶迤蜿蜒,主要由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山势都比较缓和,比高也较小,一般山脊较宽,坡度都小于15°左右。山坡也不像上述低山陡峭。多半在坡度20°以下。维妙维肖的巧石也不多见。二种低山形成鲜明的对照。

丘陵。海拔小于500米,比高小于200米,主要由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分布在天柱山的边缘地区,如野人寨、白水湾一带。呈南北向和北东向条状延伸。地面切割深度和密度较中山和低山地区弱。地势缓和,超伏度不大。

盆谷。又叫盆地。整个天柱山中散落的盆谷,规模较小。龙潭河谷地,为侵蚀构造,时断时续,沿龙潭河分布,最宽处仅500米左右,都由砾石层和砂层组成。中山的盆地,大致分布于400~500米、800米左右和900~1000米几个高度。因为天柱山在上升过程中,曾有数度明显的停顿,因而流水作用由下切而转为旁蚀作用为主。尤其在断层通过或节理密集地段,河流旁蚀作用较强,这样就塑造了山间盆地,如茶庄盆地(400~500米)。马祖庵盆地(750~800米)、蛇形坦盆地(900~1000米)。

溪涧。天柱山为长期隆起地区,整个溪涧呈放射状特征。河流都自抬升中心的天柱峰、飞来峰、迎真峰、天狮峰、覆盆峰、思婆尖、铜锣尖、仙鼓峰等山峰之间的凹地源出,向四周倾泻,分别流入潜水、皖河。天柱山的溪涧都属于潜水和皖河的一、二级支流。它的发育严格受断层构造和垂直节理控制。如山体东北部的皖水上游龙潭河段,就沿北西——南东向断层发育;山体南部九井河的源头飞来涧、青龙涧等都沿南北向垂直节理发育;而另一分支牧羊河,则主要沿北东——南西向断层发育。山体西南部的溪涧,上游作西南流向,下游都转为近南北流向,都是适应垂直节理组别变化的结果。山体北部的河流受菖蒲——黄柏断层控制,呈北东流向。它的支流,受垂直节理制约,多作南北流向。

另外,天柱山地区流出的溪涧,受到差异性抬升和岩性不同的影响,河谷的纵剖面呈阶梯状。如九井河纵剖面可分明显的五叠。其它如黑虎涧、林家河等,纵剖面也呈明显的3~4叠。天柱山遍布流泉、飞瀑和龙潭。每逢春潮、夏汛,到处银练飞舞,倒悬。河谷横剖面呈深切峡谷和谷中谷的特征。两岸奇峰夹持,古松掩映,更显得分外灵奇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