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潭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平潭东海仙境景区停车场_平潭东海仙境景区收费吗

近日,

有位在福州读大学的林同学

在“中国平潭”微信后台留言咨询:

期打算和舍友来平潭游玩,

但是不知道如何前往

北港文创村、东海仙境、坛南湾等景点。

请问有对应的公交路线可以乘坐吗?

带着林同学的问题,“帮你问”小分队前往了区闽运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公交运营科进行咨询,据介绍:北港文创村、东海仙境、坛南湾均有相应公交线路停靠,具体线路如下:

北港文创村—25路公交车(单程票价2元/人)

下行:闽运汽车站(平潭)—人民体育场站—翠园站—丽源站—莲花山公园站—鑫鑫名苑—第二实验小学站(平潭)—上楼加油站—宋厝站—山门前站—北港文创村站—平岚岭站(北岚岭)

上行:平岚岭站(北岚岭)—北港文创村站—山门前站—宋厝站—上楼加油站—第二实验小学站(平潭)—鑫鑫名苑—莲花山公园站—丽源站—建设银行站(平潭)—翠园站—人民体育场站—闽运汽车站(平潭)

坛南湾—6路公交车

(单程票价1元/人)

上、下行:公交总站(平潭)—县委党校站—平潭一中站—新庄站—豪香大酒店站—丽源站—利嘉花园站—中银路站—海关站(平潭)—青少年宫站—小湖庄站—广电局站—县站(平潭)—城中小学站—小湖小区站—城南中学站—世界城二期站—世界城五期站—万豪大景城站—交警大队站(平潭)—万豪美域站—城关小学站—海坛古城站—坛南湾旅游集散中心站

东海仙境—26路公交车

(单程票价1元/人)

下行:闽运汽车站(平潭)—人民体育场站—翠园站—丽源站—莲花山公园站—鑫鑫名苑站—第二实验小学站(平潭)—上楼加油站—Y038乡道站—山霞垄站—宋厝垄站—东大宛站—南松站—谢厝站—山门前站—青岐站—流水路口站—流水安置小区站—流水小学站—流水中学站—流水镇站—五埕站—白土站—模镜站—大埕站—大澳站—西庄站—西楼站—山边站(平潭)—下厝场站—东海仙境景区站

上行:东海仙境景区站—下厝场站—山边站(平潭)—西楼站—西庄站—大澳站—大埕站—模镜站—白土站—五埕站—流水镇站—流水中学站—流水小学站—流水安置小区站—流水路口站—青岐站—山门前站—谢厝站—南松站—东大宛站—宋厝垄站—山霞垄站—Y038乡道站—上楼加油站—第二实验小学站(平潭)—鑫鑫名苑站—莲花山公园站—丽源站—翠园站—广电局站—闽运汽车站(平潭)

当然了,

除了以上线路,

游客来平潭游玩,

还可在龙王头海渔广场乘坐平潭双层观光巴士游览环岛路。

向北经过北港村、渔屿村和北岚岭

到达长江澳,时间大概为71分钟。

向南可到达海坛古城、坛南湾、

澳前台湾小镇等地,

按照预计行程,往返运营时间约为150分钟。

来源:平潭网文字:詹翔宇

平潭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含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平潭最佳旅游的景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澳前台湾小镇AAA

 “澳前台湾小镇”是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的重要载体。它以平潭台湾免税市场为核心,是一座旨在为台湾特色商品提供展示、销售,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为集休闲购物、体验消费、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展销馆区。

 2、石牌洋AAA

 只有两片像船帆一样的东西立在海中央,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这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这一奇特和壮观的景象颇具震撼力,值得去瞧瞧。说到半洋石帆,平潭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石牌洋”。这两根巨大的海蚀柱如同传说中的东海龙王的“神器”——金箍棒从海底顶出海面,有种直插云宵的气势,屹立在苏澳镇的看澳村海面上,这两根天然海蚀柱,东侧的一个高达33米,西侧的一个高17米,两个石柱的底部形似“印章”盖在礁石上。初听来,也许你会觉得这仅是两块石头而已,我敢肯定,其奇特的'造型,宏伟的规模,美丽的传说定然会让您神往。这个故事可能是自有石牌洋由来就应石而生。说的是当地早年有一哑童,和寡妇相依为伴。

 3、石头厝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诉说着平潭岛前世的寂寥。平潭岛上多产花岗岩石,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建造房子。碉堡般的石头厝,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海岛儿女打拼世界的浓浓乡愁,也成为平潭旅游的新名片。平潭岛,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石头房子),这些石头厝犹如画中景物分布在海岛的各个角落。石头,千百年来与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镇南垄村的壳丘头文化遗址,出土过石头打磨成的各种器皿,证明平潭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开始了。而在平潭现有的石头厝里,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两种。

 4、东海仙境AA

 脚底下是历经沧桑的石头,个个圆滑如鹅蛋,潮涨潮落,海侵海蚀,铸就了平潭岛古代和现代海蚀地貌并存,险趣自然的景观。“东海仙境”该景区位于流水镇王爷山南麓海滨,绵延数里的险崖峻峰临海而立,东海巨浪滔天,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是难得的观潮好去处。此间有一口仙人井,井深超过47米,井口直径超过50米,井中水犹如两条蛟龙扑腾,喷起簇簇白色浪花。井里发出呼啸声,响彻云霄。坊间流传的“龙宫奏乐”、“海怪出没”、“峭壁无瑕”等传说为仙人井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论是铁拐李掘地为井那离奇缥缈的神话传说,还是白垩纪火山岩沧桑的生成历史,“东海仙境”都是一处浓得化不开的。而仙人井是属于东海仙境的一个景点,景区还有“仙人峰”、“仙人谷”、“十八学士石”、“金观音”等景点组成。极目海天,远处轻舟叶叶,海鸥翱翔啼鸣,近处波澜荡漾,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5、国彩村

 国彩村之前叫作“伯塘村”,后来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吴国彩,而改名为现在的名字。背山面海的国彩村,不仅坐拥壮观的海景,还保有平潭唯一的宗祠。驱车前往国彩村,道路上铺满了渔网,任来往的汽车碾压,后来听说这是当地渔民为了去除网上粘附的贝壳等生物而想到的法子。国彩村也有不少养殖淡菜的渔民,淡菜肉晒干就是著名的“蝴蝶干”,海面上成片的白色鱼排并联,蔚为壮观。刚进村,便被道路旁的石头厝吸引,经历风吹雨打后的石头和瓦片,颜色变得鲜艳又富有层次,就着蔚蓝大海为背景,着实是油画般的世界。除了渔港风情外,国彩村的宗祠文化更是备受瞩目,如今已是村落的一张文化名片。国彩村基本上是吴姓村民,据说是在明末清初从福清迁移而来,算是岛外来的文化。吴氏祠堂入口处的一对大象的浮雕异常显眼,推门而进,和想象中的严肃祠堂多少有点不同。

 6、平潭岛

 平潭岛为我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别称“东岚”。1992年被省确定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距福州128公里。全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清澈湛蓝,符合海滨旅游沙滩的规定要求,而且面积大,相互连接,背后有葱郁的防护林带,海上有岛屿岩礁,组合条件好,湾向性好。坛南湾和海坛湾沙滩长度约有40公里,以每个游客平均拥有3平方米海滨沙滩计算,可容纳游客120万人以上,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海滨浴场之一。平潭的海蚀地貌甲天下。岛上海蚀崖、海蚀洞、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阶地等星罗棋布,形态各异,或如双龙抱珠”海豚戏水,跳跃腾空;或如利鳄刺天,锐不可挡;或如海龟登陆,摇曳徐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游客叹为观止。

 7、海坛风景名胜区

 海坛风景名胜区海坛位于中国福建省平潭县境内。平潭素有“千礁岛县”之称,由126个岛屿、702座岩礁组成,陆地总面积309平方公里。主岛海坛约267平方公里,为福建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因地扼台湾海峡要冲,与台湾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成为我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坛风景名胜区以优质的海滨沙滩和奇特的海蚀地貌而闻名,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景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分为半洋石帆、海坛天神、东海仙境、南寨石景、君山、将军山六大风景游览区和坛南湾、山岐澳等两个海滨度区。区内象形山石千姿百态,峭壁礁岩雄奇险峻,海滨沙滩连绵无际。于1994年被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提起看海,福州人多会说:“去平潭”。平潭因形似“坛”浮于海上,又称“海坛岛”,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平潭东濒台湾海峡,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素有“千礁岛县”之称。

 8、红卫村

 说起平原镇红卫村,外地人可能不怎么熟悉,但如果说中国大部分的隧道都是这里走出去的人修的,那么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平原镇早早就被称为“中国的隧道之乡”,曾经因隧道业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按人口比例,街上的豪车级别和数量可是排在全国的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壕”。红卫村,看石厝中的精品大作红卫村村落本身是值得一去的景点,在青山包裹中透露出小家碧玉般的安静。进村的道路旁,石头砌成的房子鳞次栉比,站在山头俯瞰,十分壮观。村中还独有一座红砖木厝,落在众多黑灰色石头厝中异常显眼。据介绍,这里是富甲一方的林福如的故居,大宅子修建于清末,距今已有越百年的历史。林富余民居与周围的房屋相比,特色鲜明。该民居每院落有两进,深有30米左右,宽有10多米,中间有两个天井相隔。建筑年代跨度从明中期到清末,沿革清晰,其中沿街的一座为当铺。

“平潭怪石”中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类似于“牡丹花开”的球状同心圆风化石蛋。石蛋内部和洋葱相仿,都是一层一层的,剖面呈同心圆圈状。

一旦双脚被淤泥吸住,就会很难拔出,而与此同时身体却很容易失去平衡摔倒——这时候,倘若再遇到潮汐返潮,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打算去看海,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将“福建”列入行程之内,更不用说是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平潭岛了。事实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海岛不仅是我国第五大岛、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并且还是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约126公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平潭岛左接福建海坛海峡,右临台湾海峡,四面环海,宛如镶嵌在碧波上的一颗明珠。整座岛屿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共由126个岛屿和702个礁岩组成,素有“千礁岛屿”之称。又因其主岛形似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神坛,所以平潭岛也被人们称作“海坛岛”。

罕见的海蚀地貌:

石蛋、石牡丹、石烛台

虽说也有洁白柔软的沙滩、蜿蜒曲折的美丽海岸线,但平潭岛真正的精髓却不在海,而在于大海与陆地交接处的那些岩石。

平潭岛上的岩石千奇百怪,即使走遍世界也很难在别处看到。怪石静卧海边,有的如“海豚戏水”,跳跃腾空;有的又像“利鳄刺天”,锐不可当;更有“神龟登陆”,摇曳徐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这类“象形石”中,最负盛名同时也最大气磅礴的是“半洋石帆”和“海坛天神”。

半洋石帆(又称“石牌洋”),位于平潭岛苏沃镇看澳村西侧500多米的海面上,远远望去是一个圆盘状的大礁石,托着一高一低的两块碑形海蚀柱,犹如一艘扬起双帆的大船正在乘风破浪地前进。其中东侧的海蚀柱高达33米,西侧的也有17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花岗岩风化海蚀柱。

在岛屿南面与半洋石帆相对应处,还有一块平卧着的,形似弥勒佛像的巨型灰白色花岗岩。这个“石弥勒”光头凸肚,双臂平直,耳喉俱全,身长330米,胸宽150米,头宽35米,头高31米,体型足足是四川乐山大佛的4倍。

除了上面这些大家伙,“平潭怪石”中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被称作“牡丹花开”的球状同心圆风化石蛋。石蛋内部和洋葱相仿,都是一层一层的,剖面呈同心圆圈状。有人曾经数过,这种石蛋分层最多的可达18圈之多,最少的也有三、五圈,而且每一圈之间的距离都非常匀称。

置身平潭岛,各种海蚀崖、海蚀洞、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阶地等海蚀地貌星罗棋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有陶渊明笔下的“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之感。而这种诗人眼中的人文胜景,在地质学家看来却是一场来自岩石与大海间的持久抗衡:有专家指出,平潭岛上的岩层主要是花岗岩,花岗岩看似坚硬,其中却有很多节理缝隙,海水顺着节理透入后不断冲蚀剥蚀,最终把岩石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型。

石头厝:

水墨画、油画般的石头房子

除了用作观赏,在素有“光长石头不长草”之称的平潭岛,石头还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其中最主要的用处便是修房筑屋。

平潭岛上多岩石,加上四面临海,终年风大浪大,普通的建筑材料根本不耐“折腾”。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他们先将石头加工成大小不一的方形石块砌成房屋主体,石屋的屋顶呈“人”字形,不留风雨檐;然后再用拱形瓦片铺盖,并在上面压上数不清的巨石以防大风掀瓦。

在平潭,只要有村落就有石头厝(石头房子)。千百年来,岛上居民住在石头厝里,“清晨看日出,傍晚听涛声;可见农家耕作,可听燕雀呢喃。”放眼望去,这些依山而建,傍海而居的石头厝从地基到墙面,从门框到梁柱,再到围墙和猪圈等,基本都是用花岗岩石料垒砌而成。甚至连村道巷子、取水的水井、村庄靠海的码头……也一律都是岩石垒就的。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石头厝的斑驳色彩。其中,岛上流水至东庠一带的石头厝多用火成岩建成,这种石头石质坚硬,颜色青墨中略带黑色,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它们的颜色由青墨色慢慢变成了黑色,远远望去,恍如一幅幅水墨画。而位于平潭岛最北端白胜村一带的石头厝,则一反这种淡雅水墨画风格,形成一种更热烈、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风格:鳞次栉比的石头房子浑身上下或红、或黄、或白、或灰,冷暖色调相接,画面明亮流畅,极富美感。

如果走近细看,可以发现平潭岛的石头房子主要有3种类型:四扇厝、竹篙厝,以及一种专门用来作为官邸府第的石头厝。其中,“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它类似于莆田的“四目厅”,通常是不出檐(屋檐不露头)的或只出半檐。

据当地人介绍:四扇厝样式以“单进四房”为主,左右四间房屋分布两侧;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

那么,平潭岛上的石头厝究竟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平潭县志》记载,汉代以前,平潭的民居多是简易的石渔竂,屋顶为“人”字形,板瓦盖顶,压瓦石,屋檐用瓦筒,以利于排水——这便是现在“石头厝”的前身。到了唐宋时期,石头厝发展为多间组合的平房排屋,每间宽2米多,深3米多,墙体留小孔,以利光通风。从清代中叶开始,平潭岛上结构完备的四扇厝终于出现……

讨小海的人:

在潮汐的缝隙里快速行走

对于摄影者来说,平潭岛上的风景除了海蚀地貌和石头厝之外,令人心动不已的还包括落日下的海滩、晚霞余晖,永不停息的海浪、废弃的斑驳木船,以及戴着亮丽头巾的清网、晒网、补网的美丽渔妇。

每天傍晚,当海面上传来一声又一声由远及近的马达声,刚刚还安详静谧的海滩便立马喧闹起来。早已等候在海滩上的妇女、孩子纷纷做好准备,只等船一靠岸,他们便向自己的丈夫、父亲奔去,分享收获的喜悦。

船刚靠岸,家家户户便忙活开了:强壮的汉子们忙着推船、扛船、拉网;女人们则一边帮着清点大大小小的篮筐中活蹦乱跳的鱼虾,一边和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鱼贩们讨价还价;而孩子们则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互相打闹嬉笑。

古语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潭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和其他靠海吃饭的渔民一样,在平潭,除了那些驾驶大船远海捕捞的渔民,还有一些人依然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近海,他们被称为“讨小海的人”。

所谓“讨小海”,就是在大海潮汐间隙,带上特制工具到浅海滩涂上进行鱼虾捕捞。由于滩涂上纵横着许多齐腰深的海沟,所以每一个讨小海的渔民事先都必须得穿上一种特制的橡胶防水裤。下水后,渔民便根据各自的经验设置围网,并在围网下端安放网笼。一切准备停当,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了:涨潮时鱼虾会游到近海,进到围网里,退潮时海水下降,围网内的鱼虾便被困住无处可走,为了寻找出口,它们慌不择路闯进网笼,成为“瓮中之鳖”。

“讨小海”看似简单,其实还有些风险。由于网笼放置区域是在滩涂腹地,饱受海水浸渍,没膝深的厚厚淤泥会使行走变得十分困难,一不注意,双脚便会被淤泥吸住很难拔出,与此同时,身体也很容易失去平衡摔倒——倘若此时再遇到潮汐返潮,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讨海时,无论下海置网还是收获鱼虾都必须加快速度,争取时间尽快出海。

潮起潮落,雕刻刀一样的海风和海浪,不仅为世人精心雕琢出了一个海上仙山般的平潭岛,并“点石成金”,给予了平潭人建造彩色“石头城堡”的智慧和灵感,而且还在朦胧梦幻的落日余晖里,让潮水给讨海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惊喜……